《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0日 15版
熒屏上勞動者形象在變,,但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認同沒有變
宗俊偉
在中國電視劇發(fā)展歷程中,涌現(xiàn)出《鋼鐵年代》《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等一批生動刻畫各行各業(yè)普通勞動者形象的精品力作,,而熒屏上勞動者形象的流變與新中國成立數十年來的社會轉型,、制度變革與文化嬗變等一脈相承。
工農主體:集體生產階段的時代寵兒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之時,,亟待勞動者的雙手締造新生活,勞動本身成為一種滿載榮譽和光環(huán)的神圣存在,。
從《一口菜餅子》開啟中國熒屏之旅以來,,曲折探索期的《新的一代》《養(yǎng)豬姑娘》《雷鋒》《黨救活了他》《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等電視劇作品,就把鏡頭熱情洋溢地對準了普通勞動者,,雖有諸多宣傳教育成分,,但在呈現(xiàn)當時勞動者精神面貌和心路歷程方面不乏建樹。此后《有一個青年》中的電焊女工顧明華,、《賣大餅的姑娘》中的點心店組長王英,、《喬廠長上任記》中的電機廠廠長喬光樸、《新星》中的縣委書記李向南等具有批判反思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人物,,為新時期勞動者熒屏審美帶來了新動能。此時,,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勞動者形象逐步躍入大眾視野,,如《凡人小事》《新聞啟示錄》《尋找回來的世界》等作品中的中學教師顧桂蘭、大學黨委書記邢天,、工讀學校老師徐問等,,也都引起較好反響,之后知識分子題材在中國熒屏一直不曾缺席,,如后來的《紅莓花兒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均彰顯了知識分子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如果說以工農為主體的勞動者形象是歷史和審美的必然選擇,,那么在這一宏大社會進程中同時還被裹挾進了其他身份的勞動者,,并經此造成一種偶然與必然性交匯后的身份融合及職業(yè)跨界現(xiàn)象,。先是由城市向農村的遷移,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下鄉(xiāng)勞動改造,,與此相應出現(xiàn)了一大批知青題材,,如《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平凡的世界》《北風那個吹》《那樣芬芳》等,呼應了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和勞動經歷,;其后是由農村向城市的漂流,,隨著城市化浪潮風起云涌,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如《外來妹》《民工》《生存之民工》《闖蕩》等,,則開啟了另一輪不無陣痛的身份置換。
但在熒屏塑造的林林總總勞動者群體中,,工農形象始終是其非常重要的美學圖譜,,并被時代變遷賦予了某種特殊光環(huán),在電視劇其后更為漫長的繁榮發(fā)展期也一直備受矚目,,如《天高地厚》《農民代表》《插樹嶺》《老農民》《黃土高天》等農村題材劇里的鮑月芝,、徐志誠、秦學安等人,,《大工匠》《漂亮的事》《鋼鐵年代》《愛在蒼茫大地間》《工人大院》等工業(yè)題材劇里的沈晗,、尚鐵龍、聞一達等人,,于時代鏡像之中無不在特定的社會轉型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角色,,與國家命運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為中國電視劇審美涂抹了一筆濃墨重彩,。
職場中堅:不同職業(yè)領域的中流砥柱
雖時有職業(yè)劇不夠職業(yè)的批評聲音,,但近些年職業(yè)劇創(chuàng)作的確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曾經的工廠,、車間,、農村、田野,、粗衣布衫等悄然讓位于企業(yè),、公司、辦公樓,、談判桌與精致西裝等,,火熱的集體生產生活更多置換為案頭勞作和城市奔波;《杜拉拉升職記》《金牌律師》《柳葉刀》《歡樂頌》《外科風云》《我的前半生》《談判官》《都挺好》等職業(yè)劇折射了來自各個領域類型迥異的不同身份勞動者的職業(yè)行為與生活狀態(tài),,塑造了杜拉拉,、顧明道、蘇明玉,、童薇等職員,、高管,、談判官、醫(yī)生等相差懸殊的動人形象,,并揭示出這些新型勞動者自立自強,、敬業(yè)愛業(yè)、尋求認同的共同精神特征,。應該指出的是,,職業(yè)劇的總體敘事策略在人物塑造方面是下沉的,主角并非一律霸道總裁或高級領導,,而多聚焦普通一員,,并展現(xiàn)出普通勞動者感人至深的職業(yè)操守與信仰追求,如醫(yī)療劇《外科風云》中莊恕對真相與救贖的孜孜以求也感染著每一個平凡自我,。在此情況下,,這些職業(yè)劇中的勞動者突破了自身不無狹隘的圈層局限,超越了與生俱來的不足與迷茫,,逐漸成長為各自領域的中堅力量,,并托舉起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職場劇中的女性成長是經歷復雜性別權力斗爭后的一道亮麗風景,。《歡樂頌》中有著各種不如意但獲得集體成長的安迪等,、《我的前半生》中曾經依附男性繼而獨立自強的羅子君,、《談判官》中商務談判桌上叱咤風云的童薇、《都挺好》中深受原生家庭傷害但自我奮斗成功的蘇明玉等一眾光彩奪目的職場女性,,合力譜奏出女性成長的時代強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經此史無前例的全民偉大抗疫,,醫(yī)療劇必將積聚更大潛力噴薄而出,醫(yī)者仁心的大醫(yī)形象也會更加深入人心,。
扶貧群像:脫貧攻堅偉大使命的踐行者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值此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一大批扶貧題材電視劇應運而生,。扶貧劇上承反映工、農,、兵,、醫(yī)、學,、商等各職業(yè)領域勞動者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文化基因,,并精準嵌入了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話語,。
扶貧劇中的勞動者是一個凝心聚力的群體,有來自城市各個職業(yè)領域的職工,,有始終留守鄉(xiāng)村的基層干部和群眾,,也有漂泊異地多年后返鄉(xiāng)的游子們,他們共同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和“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等一系列精神的感召下,同頻共振,,攜手打造“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中國鄉(xiāng)村新環(huán)境,。此前已播和在播的《馬向陽下鄉(xiāng)記》《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等扶貧題材電視劇作品,從多層次,、多維度塑造了勞動者形象,,他們要么利用自身的科技、知識,、項目等致力解決農村落后現(xiàn)狀,,從而為扶貧敘事賦予某種啟蒙與救贖色彩,要么自力更生,、上下求索,,齊心協(xié)力奮斗出一條新路,其間救贖與自救,、輸入與創(chuàng)造,、外來與內生多種敘事話語互相交織,使得扶貧劇在闡釋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抵達了一種美學深度,。此外,還有《溫暖的味道》《最美的鄉(xiāng)村》《尋找北極星》《花繁葉茂》等多部扶貧劇經過前期宣傳蓄勢待播,,可以想見,,它們必將不吝筆墨、繼續(xù)書寫屬于這個時代勞動者的光輝形象,。
應該說,,扶貧劇的創(chuàng)作是伴隨新型城市化進程而出現(xiàn)的。在這個新歷史階段,,鄉(xiāng)村不再被遮蔽,,農民勞動者再次大張旗鼓地進入熒屏審美之列;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啟動了新一輪對話、交流,,大批有知識有視野的城市勞動者也再次進入鄉(xiāng)村幫扶,、付出,此時,,鄉(xiāng)村再次成為當下各領域勞動者競放異彩的綜合大舞臺,。(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